理想信念的力量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4年06月24日 | ||
“铁骨扬正气,热血书春秋”,这是朱彦夫同志自传体长篇小说《极限人生》1996年正式出版发行时,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的,从中央到地方先后两次大规模学习朱彦夫精神,他“一心为民、不为私利”的高尚品质激励了我们很多人,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,这种精神、这种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广大。在系统地学习了朱彦夫同志的事迹后,我感触颇多,受益匪浅。 朱彦夫1933年出生,14岁便主动参军,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怀着“杀敌立功”、“保家卫国”的理想,他投入到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中并屡立战功,在朝鲜常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,他身负重伤,成为一个没有四肢、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。在被救醒后,他也曾心灰意冷过,可是身体的伤残并没有打败他,倔强的朱彦夫不向命运低头,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握紧拳头坚定宣誓的共产党员,他开始锻炼自理能力,试着用残臂自己吃饭、试着装上假肢学习行走,每次尝试都会使自己受尽苦头,甚至血肉模糊,可是他就是不服输,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,不需要再躺在床上依靠别人照顾了。可是能吃上饭、能到处走走的朱彦夫并不想在荣军休养所“无所事事”的度过余生,人活着总应有事干。于是他主动申请回到了沂源县张家泉村的老家,拿着抚恤金、吃着“国库粮”的朱彦夫本应过着“衣食无忧”的生活,可是看着贫穷的山村、吃不饱穿不暖的邻里他不安心,他凑钱买图书办图书馆、当老师办夜校教大家认字。1957年在大家的推举下,朱彦夫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,在田间地头、街邻四舍中寻找村子发展的路子,身为残疾的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,吃到了比常人更多的苦,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——治山、治水、造田、架电,开始了人生的第二场战斗,带领着村民经过25年的努力,改变了穷山僻壤的状况,使得村里“山顶松树带帽,山下林果缠腰”,村民也脱贫致富。1982年身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职位上退下来,可是他并不想闲着,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,七年间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《极限人生》,用笔杆子继续战斗。 想到这些是什么支撑着朱彦夫一直在战斗?我们看到的是信仰,是共产主义的信仰,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,是一心为民、不为私利的品质。身处21世纪的我们,战争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,可是这种品质并没有过时,相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,我们更应该学习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。作为司法工作者,我们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、奋斗拼搏的工作激情、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和严于律己、勤政廉洁的公仆本色,积极认真的投入到本职工作,热心的为困难群众答疑解惑,公正的进行司法审判,不为权力折腰、不为金钱诱惑,时时以法律和事实为准绳,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。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“钙”,有了它,我们才能站得正、行得端、走得稳;有了它,我们也才能拿得起、放得下,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。 供稿人 彭 洪 荟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